每日快报!双峰竞秀——王铎、傅山临古

北京晚报   2023-04-27 14:53:09

傅 山 临王献之《鹅群帖》
王 铎 临王献之《鹅群帖》
王献之《鹅群帖》

释文:献之等再拜。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,比复常忧之。姊告无他事。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。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。献之等再拜。


(资料图片)

傅 山 临王羲之《伏想清和帖》
王 铎 临王羲之《伏想清和帖》
王 铎 临柳公权《辱问帖》
傅 山 临柳公权《辱问帖》
柳公权《辱问帖》释文:辱问,却道及碑本,兼虚奖逾涯,但深反侧。因见赵张,如虚奖之说为缘饰也,幸甚不具,公权呈。

王羲之《伏想清和帖》释文:伏想清和,士人皆佳。适桓公十月末书,为慰。云所在荒,甚可忧。殷生数问北事势,复云何?想安西以至,能数面不?或云顿历阳,尔耶?无缘同为叹。迟知问。运民不可得而要当得,甚虑叛散。顷为此,足劳人意。

本篇标题中所点出的“双峰竞秀”,涵盖的“双星子座”人物有两组:一是王铎和傅山,二是“二王”父子。

王铎和傅山的审美非常相近,预示了晚明时代“野怪之美”的登场。明代书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:早期“承元”,中期主要是“吴门”和“华亭”两大书派,书风平和雅正,以文徵明、祝枝山、王宠、唐伯虎和董其昌等人为代表。当然也有特殊情况,比如文、祝的大字学黄山谷,文行楷而祝大草,皆有激越淋漓之风,但总的基调仍属正中见奇。晚期以王铎、傅山、倪元璐、黄道周和张瑞图五人为代表的“野怪”之美。所谓“野怪”,强调的是个性张扬,他们的书法,无不宗法魏晋唐宋。其中王铎、黄道周和倪元璐更是被称为“三株树”,乃是同路人。令人感慨唏嘘的是,各自的人生结局大相径庭:黄道周、倪元璐杀身成仁,王铎降清成了“贰臣”,张瑞图因手书魏忠贤生祠碑文,坐赎为民,引疾告归,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度过了晚年,傅山隐居云陶洞,变身朱衣道人,拒不仕清。

傅山和王铎的书风主要学颜真卿和“二王”,王铎比傅山大十五岁,所以对傅山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令人不解的是,傅山对于同是“贰臣”的赵孟頫颇多谴责:“软美媚俗,熟媚绰约,自是贱态。”但傅山对于王铎从无任何微词,可见人情世故,即便是大家也在所难免。王铎、傅山的书风虽然有共通之处,但差异也非常明显,王铎重技、傅山重气,王铎重法、傅山重意,共同点是重神。古人把“形”称为形质,“神”称为性情,分别侧重“具象”和“抽象”。“神”是书写者的学识、修养、品格等集中体现,起主导作用,但“形”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,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。两人在临摹过程中皆注重遗貌取神,无论是临“二王”何种法帖,皆不同于范本,都一样重视神韵,但取法角度不同,足堪回味。

王、傅临王羲之《伏想清和帖》皆为竖式巨幅,气势奔腾,酣畅淋漓,差别在于,王铎不管如何擒纵,始终不离法度,字形跌宕穿插,每个字形是清晰可视的。傅山则突破了字形限制,完全变成“线”的缠绕、粗细和连断的对比。王铎存在由“字内”而及“字外”的对比,从单个字到整体感,傅山是从“字外”而到“字内”之比较,先关注整体感,而后侧重单个字形之间的关系。

二人临王献之《鹅群帖》为横幅,有意思的是,都不是专意临此帖,而是通临阁帖,将多家法帖逐一“抄”过,《鹅群帖》乃其中之一。傅山款字有“甲辰”字样,时1664年58岁,王铎在末尾注“崇祯十三年立春”,时49岁。两人临摹不约而同地较忠实,傅山写成行草,王铎偏向行楷,少了放纵之意,王铎以米写王,傅山以颜写王。对照傅山临作中的“鹅”字,呈现特别繁复之意,明显将本该有时凌空提笔的处理留在了纸面上,最终成了个性标签。傅山有意通过一些字形的纠缠来形成“气团”,但弄不好就导致淤塞沉闷,而傅山显然有过人的本领。王铎临作反而显得相对规矩一点,拉大了行距,每个字的起收都非常讲究,也很精到,傅山显然忽视这些细节,重视的是整体感。

同临柳公权《辱问帖》的幅式差别大,王铎仍是竖式巨幅,这正是王铎平生最喜欢和最擅长的,傅山临作近斗方,与原拓范本接近,整体感觉比较接近,算得上是傅山为数不多的“实临”之作,其中如“奖之”等字的连带处理,相似度很高。王铎的《辱问帖》和《伏想清和帖》临作,风格接近,也就是说,不同时代的不同书家的不同范本,在王铎笔下是“忽视”差异的,注重自抒胸臆,冶百家于一炉。傅山有一些以侧锋营造的轻细笔画,虽然起伏不大,仍然存在一定的对比。这实质上涉及到草书的提按问题,时时提、时时按,提中有按、按中有提,按易提难,因为草书速度相对较快,必须注重提,方能如意。

对于大家来说,同样的范本,各有解读,如何解读,依赖自身的经验和心得。技法是“桥梁”,借助技法来表现个人精神,如果成了“阻碍”,会适得其反。王铎的技法比傅山高明,但傅山整体气韵要胜过一筹,各见千秋。

(原标题:双峰竞秀

来源:北京晚报 作者薛元明

流程编辑:U022

推荐新闻